工業氣體:雙碳目標下的綠色轉型與價值重構
在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戰略推動下,工業氣體行業正從“規模擴張”向“低碳高效”轉型。作為工業領域碳排放的重要環節(2024年國內工業氣體生產及使用環節碳排放約1.2億噸,占工業總碳排放的3%),其綠色轉型不僅涉及自身制備工藝的革新,更通過賦能下游產業(如鋼鐵、化工脫碳)間接減少碳排放,成為雙碳目標實現的關鍵支撐。
在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戰略推動下,工業氣體行業正從“規模擴張”向“低碳高效”轉型。作為工業領域碳排放的重要環節(2024年國內工業氣體生產及使用環節碳排放約1.2億噸,占工業總碳排放的3%),其綠色轉型不僅涉及自身制備工藝的革新,更通過賦能下游產業(如鋼鐵、化工脫碳)間接減少碳排放,成為雙碳目標實現的關鍵支撐。2024年國內綠色工業氣體(綠氫、回收CO?、低碳空分氣體)市場規模已達420億元,年增速超30%,預計2030年占整體工業氣體市場的比重將突破35%,重構行業價值體系。
低碳制備技術:從“高碳依賴”到“清潔能源驅動”
工業氣體傳統制備工藝高度依賴化石能源(如天然氣制氫、燃煤驅動空分),碳排放量占生產端總排放的70%以上,近年來低碳技術的突破正逐步改變這一格局:
綠氫制備:零碳能源載體的核心突破
綠氫(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備)作為零碳氣體代表,其技術成熟度與經濟性持續提升:
電解槽技術迭代:堿性電解槽(AE)單槽產能從1000Nm3/h提升至5000Nm3/h,能耗降至4.5-5.0kWh/Nm3(比2020年降低15%);質子交換膜電解槽(PEM)采用全氟磺酸樹脂膜(質子傳導率≥0.1S/cm),電流密度達2A/cm2,壽命突破3萬小時(比傳統PEM延長50%),適配光伏、風電的波動性發電(負荷調節范圍10%-120%)。
成本快速下降:2024年國內綠氫制備成本降至30-35元/kg,較2020年下降40%,其中光伏配套電解水制氫項目(電價0.25元/kWh)成本已接近灰氫(25-30元/kg),預計2030年綠氫成本將跌破20元/kg,實現與化石能源制氫平價。
場景化應用落地:在鋼鐵行業,綠氫替代焦炭用于豎爐煉鐵(噸鋼氫耗300Nm3),可減少煉鐵環節碳排放60%以上;在化工行業,綠氫與CO?合成甲醇(綠甲醇),每噸綠甲醇可實現8-10噸CO?減排,目前國內已建成10余個綠氫示范項目(如新疆庫車5萬噸/年綠氫項目)。
低碳空分:能源效率提升與余熱利用
空分設備作為工業氣體制備的核心裝備,其能耗占鋼鐵、化工企業總能耗的15%-20%,低碳技術應用顯著降低碳排放:
新型空分工藝:采用新型規整填料(比表面積500-800m2/m3)替代傳統篩板塔,空分能耗從0.4kWh/Nm3降至0.32kWh/Nm3(降幅20%);配套空壓機余熱回收系統(回收熱量用于預熱原料空氣或廠區供暖),單套10萬Nm3/h空分設備年回收熱量可滿足2000人社區供暖需求,減少燃煤消耗3000噸/年。
可再生能源驅動:在內蒙古、甘肅等風光資源豐富地區,建設“風光+空分”一體化項目,空分設備直接使用綠電(占比≥80%),生產的氧氣、氮氣用于當地煤化工、冶金企業,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較傳統空分降低75%以上,目前國內此類項目產能已突破50萬Nm3/h。
氣體循環利用:從“單向消耗”到“資源閉環”
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副產氣體(如鋼鐵轉爐煤氣、化工馳放氣)過去多被直接燃燒或排放,如今通過提純回收實現資源化利用,形成“減排+增收”的雙重價值:
工業副產氣體回收:變廢為寶的低碳路徑
轉爐煤氣提純CO:鋼鐵廠轉爐煤氣中CO含量達60%-70%,通過“PSA提純+低溫精餾”工藝,可將CO純度提升至99.9%-99.999%,用于甲醇合成、羰基合成等化工領域,每噸回收CO可替代0.8噸焦炭(減少碳排放1.5噸),國內大型鋼鐵企業(如寶武、河鋼)轉爐煤氣回收率已達95%以上,年減排CO?超1000萬噸。
化工馳放氣回收氫氣:合成氨、甲醇生產中產生的馳放氣(含氫40%-60%),通過膜分離(滲透膜采用PDMS材質,氫滲透系數≥1000GPU)或變壓吸附技術提純,氫氣純度可達99.99%-99.999%,用于燃料電池或循環回工藝系統,某年產100萬噸合成氨企業回收氫氣后,年減少外購氫氣1500萬Nm3,降低生產成本2000萬元,減排CO?8000噸。
CO?捕捉與資源化:從“溫室氣體”到“工業原料”
CO?作為主要溫室氣體,其捕捉與資源化利用成為工業氣體循環的重要方向:
CCUS技術規模化應用:在火電、鋼鐵、水泥行業,采用胺吸收法(溶劑為MDEA+活化劑)或固體吸附法(吸附劑為MOFs材料)捕捉煙氣中的CO?,捕捉率≥90%,純度達99.5%以上,目前國內已建成CCUS項目產能超300萬噸/年,其中中石化齊魯石化項目將捕捉的CO?注入油田驅油(EOR),既實現CO?封存,又提升原油采收率10%-15%。
CO?資源化合成:通過催化轉化技術,將CO?與綠氫合成甲酸(用于燃料電池電解液)、碳酸二甲酯(綠色溶劑)等化學品,每噸CO?可轉化為0.8噸高附加值產品,經濟價值較直接封存提升5-10倍;在農業領域,CO?用于溫室大棚增施(濃度從350ppm提升至800ppm),可使蔬菜產量增加20%-30%,實現“碳減排+農業增收”雙贏。
政策驅動與產業變革:雙碳目標下的行業新生態
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的完善,為工業氣體綠色轉型提供強大動力,推動行業從“傳統制造”向“低碳服務”升級:
政策體系構建:標準、補貼與碳市場聯動
技術標準完善:國內已出臺《綠色氫能評價規范》《低碳空分設備能效限定值》等標準,明確綠氫、低碳氣體的技術指標與評價方法;歐盟通過《可再生能源指令》(RED III),將綠氫納入可再生能源范疇,要求2030年工業領域綠氫使用占比不低于40%,為國內氣體企業出口提供標準依據。
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:對綠氫制備項目給予設備投資補貼(補貼比例15%-20%),對CCUS項目提供碳減排補貼(50-100元/噸CO?);符合條件的綠色氣體企業可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、企業所得稅“三免三減半”等優惠,降低企業轉型成本。
碳市場賦能:工業氣體生產企業(年碳排放超2.6萬噸)納入全國碳市場,高碳氣體(如灰氫、傳統空分氣體)需購買碳配額,而綠色氣體項目產生的碳減排量可參與交易(2024年全國碳價約80元/噸CO?),某5萬噸/年綠氫項目年產生碳減排量40萬噸,碳交易收益可達3200萬元,進一步提升綠色氣體的經濟性。
產業模式創新:從“產品銷售”到“低碳服務”
傳統工業氣體企業以銷售氣體產品為主,如今逐步轉型為“低碳解決方案服務商”:
合同能源管理(EMC):氣體企業為下游客戶提供“綠氫制備+碳減排服務”,如為鋼鐵企業建設綠氫豎爐,按噸鋼減排量收取服務費用(100-150元/噸鋼),共享碳減排收益,實現風險共擔、利益共享。
氣體+碳資產運營:企業整合自身綠色氣體項目的碳減排量,形成碳資產包,為有碳中和需求的企業(如互聯網、金融機構)提供碳抵消服務,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,2024年國內已有5家工業氣體企業成立專業碳資產運營部門,碳服務收入占比達10%-15%。
挑戰與未來展望
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
技術瓶頸:PEM電解槽的質子交換膜、MOFs吸附劑等核心材料仍依賴進口(國產化率不足30%),成本占比達40%-50%;CO?催化轉化的催化劑活性與壽命有待提升(目前轉化率≤60%,壽命≤5000小時),制約規模化應用。
基礎設施:綠氫儲存運輸設施不足(國內液氫儲罐總容積不足1萬m3,輸氫管道長度僅1000公里),導致綠氫跨區域調配困難;CCUS項目投資大(噸CO?捕捉成本300-500元),回收的CO?缺乏長期穩定的利用場景,項目經濟性有待提升。
標準協同:綠色氣體的全生命周期評價(LCA)標準尚未統一,不同機構核算的碳排放量差異可達20%-30%;國際間綠氫認證標準(如歐盟RED III與美國《通脹削減法案》)不兼容,增加企業出口成本。
未來發展趨勢
技術自主化:預計2026-2030年,國內將突破PEM電解槽膜材料、高效CO?催化劑等核心技術,國產化率提升至80%以上,綠色氣體制備成本再降30%-40%。
基礎設施網絡化:國家層面將加快綠氫管道、液氫儲運基地、CO?輸送管網建設,形成“西氫東輸”“北碳南運”的基礎設施網絡,2030年綠氫儲運能力將突破500萬噸/年,CO?封存與利用能力超2億噸/年。
全球化協同:國內工業氣體企業將積極參與國際綠色氣體標準制定(如ISO綠氫評價標準),推動綠氫、綠甲醇等產品的跨境貿易(如通過“一帶一路”向東南亞、歐洲出口綠氫),2030年綠色氣體出口占比有望達15%-20%。
*免責聲明:轉載內容均來自于網絡,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,本網將予以刪除。